央视网消息:“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这是一首歌的歌词,它唱出了很多人对家的渴望。对不同的人来说,家可能是故乡,可能是父母兄弟姐妹,也可能是劳累一天后最想回去的地方……家就是一个温暖的港湾。但也正如歌中所唱,“谁不会想要家,可是就有人没有它……”。
在福建省政和县西津村的山沟里有一所小学,名字叫西津小学。这个山沟里的小学规模不大,条件也很简陋,有些人并不愿意到这里来,所以这里的老师数量不多,庄桂淦是这所小学的校长。今年60岁的他在这里已经30多年了。经过庄桂淦30多年的不断打造,原来非常破旧的西津小学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庄桂淦是一名知青,原来插队从福清来到了政和县当老师。当时这里的育非常落后,白天教孩子,晚上教孩子的父亲。
本可以回城的庄桂淦,看到了这里的教育情况,选择了在政和安心的把教育事业做下去,结果一干就是40年。 这所西津小学不仅是他40年教育生涯的最大成果,也是他毕生的精力所在。而这所学校,却不是一所普通的学校。
这所学校有学生160人左右,父母外出打工,平时无人照顾的留守儿童占了一大半。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特殊的孩子。
留守儿童、贫困生和被遗弃的孩子,他们的心理比较自卑、孤僻、阴郁,不像这个年龄的孩子那样开朗和快乐。为了让这些孩子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2003年庄桂淦的妻子梁纯爱退休之后,他把妻子叫来和他一起照顾学生,把西津小学这所非寄宿学校彻底改成了一所寄宿学校。所以西津小学不仅这些孩子的学校,更是他们的家。
庄桂淦和梁纯爱既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爷爷奶奶。
走进西津小学,看到他们的住宿条件,会发现这里远比表面上看去更简陋得多。床都是用桌子拼起来的,有的时候没有桌子,上面盖上板子当床。
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庄桂淦和梁纯爱只好分别带着孩子睡。但是这些孩子经常看不见自己的父母,这种对于父母亲情上的需求,他们只能尽力去弥补。
一年365天,300多天他们都吃住在学校里,即便寒暑假也不离开。在拍摄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这里的孩子要比一般的留守儿童、贫困生和被遗弃的孩子心理要开朗得多。他们会热情地和记者打招呼,面对镜头也不会躲避。西津小学不仅是孩子们的家,也是他们受教育、学做人的地方。他和妻子不仅亲自辅导孩子学习,还尽 最大力量招优秀的老师来给孩子们授课。
最初从这所学校走出的学生很多都已经成了他的骄傲。
庄桂淦是一名印尼华侨,他的父母曾经让他离开这所学校,去印尼生活。但是他并没有去,而是留在了西津小学继续做教育工作。他之所以选择给留守儿童一个家。其实和他的身世有一定关系。因为他的父母在中国生下他之后,把庄桂淦留给他的伯父就走了,他曾经也是一名留守儿童。是伯父一家供养他读书,才有了今天的知识。
庄桂淦热爱教育事业,他也让自己的女儿在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选择了当老师教书育人。
对于庄桂淦和梁纯爱来说,他们的家庭成员并不局限于血缘关系的那几个人,而是一个大家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庄桂淦一家把不相识的孩子融进了自己的家,最终形成了一个大家庭。而另一个人,也很厉害,她解决的问题,不管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很重要。
北京顺义区有一个普通家庭,老两口和他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外孙女。从家庭成员的构成来看,这是一个完整的家庭。这家人有个特点,就是都是热心肠,男主人今年70多了,还在社区义务当志愿者,在小区里巡逻治安情况。儿子当警察,是因为他觉得警察能够帮助别人。不论从家人的性格、家庭的气氛,还是从家庭成员构成性来看,这个家都是一个完整的、幸福的家。但是这里的女主人却整天往外跑。
这家的女主人于淑琴之所以整天往外跑,是因为她认为自己的家很幸福了,她希望别人也能有个幸福的家。于淑琴有个特点,就是一见到适龄的男女就问人家是不是单身,如果是单身就赶快拿出一个小本子记上人家的基本情况。于淑琴有一个称号,叫“红娘达人”。介绍300多对,成了200多对,这样的数量和成功率,看来这“红娘达人”的称号绝不是浪得虚名。怪不得有人见到她第一件事,就是让她帮着介绍对象。
于淑琴给人介绍对象也有个特点,那就是一个不成再介绍一个,直到成为止。不仅包给人撮合成一个家,让他们也能感受到家的幸福。就连这个家出现裂缝,她也管缝补裂缝。
社会上有不少婚介机构和调解机构是收费的,但是于淑琴却完全是免费的。不仅如此,她还倒搭着电话费、交通费和自己的身体健康。
家,不需要华丽,但要有爱。家,不论大小,只要有爱,就是最美的家。庄桂淦、于淑琴这两个家庭,他们在经营自己的家的同时,也为别人的家辛苦奔波。他们成就自 己也在成就别人。他们的家,称得上是最美家庭。家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健康、幸福,我们的肌体才会更健康。希望我们的家庭越来越美,最美的家庭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