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政专业师资生源双不足 企业高校存认识偏差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30 10:49

高校家政专业师资生源双不足 企业高校存认识偏差

教育新闻来源:澎湃新闻 2019年08月13日 16:18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我要分享

原标题:

  深耕“家政”多年,浙江宁波81890求助服务中心主任胡道林亲历了这一行业的变化:兴起之初,一名下岗职工配一张桌子、一部电话,以及一沓“小广告”,便可开始服务;而现在,“家政专业”已经走进高校,行业内外讨论最多的话题是“大学生保姆”。

  7月5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谢俐表示,每个省份原则上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和若干所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而在稍早之前,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提出10方面重点任务。

  胡道林认为,这抓住了家政行业的“关键问题”。“一个行业,没有大学的支撑,还算‘行业’吗?”近日,胡道林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家政行业发展至今,“人才断层很大”,尤缺既懂家政又懂管理的“行业领袖”。“大学开办家政专业,是解决人才问题。”胡道林说。

  但这并非易事。澎湃新闻近日采访了多所已有家政人才培养实践的高校,招生遇冷、定位尴尬、师资缺乏是这些先行者普遍遭遇的问题,甚至有学校申办专业后又停办。而企业一方则认为,高校家政专业学生“重理论少实操”,与行业实际需求之间略有偏差。此外,囿于社会偏见等多种原因,投身家政事业的毕业生不多,且“走得不远”,流失率颇高。

  胡道林相信,未来的家政行业,“一定会向着年轻化、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但在这之前,上述问题如何破解,拷问着高校及从业者。

  行业“痛点”:亟待年轻化、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

  家政行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巨大的需求量背后,有从行业兴起时就存在的“顽疾”:从管理层到底层员工,家政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规范化意识淡薄,行业低级化明显。行业内部对高校开办家政专业的呼唤由来已久。

  胡道林在这一行业耕耘多年,对此体会颇深。2001年,其在宁波海曙区牵头成立“81890”求助服务中心,这是国内较早出现的家政中介平台。与此同时,胡道林牵头制定行业标准,至2009年,制定了国内第一套家政服务标准。但他发现,光有标准“还是不行”,“关键是行业的领袖”。

  胡道林认为,家政行业有年轻化的趋势,但主导者仍是最早投身行业的那一批人,这些人会做家政,却无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有文化、懂管理”的年轻人,又不懂家政,“是跨界过来的”。

  “家政行业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那时做家政的普遍是下岗工人,知识文化有欠缺,现在做到了管理层,综合素质的确会差一点。”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家政专业负责人朱晓卓向澎湃新闻解释说,这部分人对于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会“比较随意”。

  家政企业对这一问题的感触更为直观。“三个阿姨”平台与全国一万多家家政企业有合作关系,其董事长于方明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家政行业发展至今,“比较散、浑,规范程度低”,而这主要是由家政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低导致的。

  “家政企业的管理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之前做保姆、月嫂,出来创业的;另一个是年轻人,对这个行业比较看好的中学、大学毕业生,这部分人只占十分之一。”于方明说,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算是家政行业的一个痛点。“目前还在做的家政员,基本是四十五岁到五十五岁的,这几年有一点‘年轻化’,部分80后也上平台接单干活了。”

  7月5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态,每个省份原则上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和若干所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胡道林认为,这一政策,抓住了“关键”,将能够解决家政行业的人才“断层”问题。“家政行业里从高、中层管理,到技术员、最底层的员工,几乎全是最早那批保姆、下岗工人组成。”

  在胡道林看来,没有高校支撑的行业,“算不上行业”。“行业领袖、管理层没有专业知识、没有规范意识,有标准也执行不下去。”胡道林说,未来的家政行业,一定会向着年轻化、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而这必须要有高校提供人才支撑。

  先行探索:生源和师资“两难”

  事实上,国内已有不少本科及专科院校探索家政专业建设,但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

  意识到行业人才短缺严重后,胡道林即向宁波市政府建议“大学兴办家政专业”。2013年,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家政专业成立,首年便获得100个招生指标。随之而来的却是“挫折”:报名的不多,只录取了45人,而最后来校报到的,仅有38人。

  “大部分名额都被浪费了。”朱晓卓回忆,招生会上有家长直言,“我家孩子上了个家政专业,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讲”,也有人发问,“你们是不是培养大学生保姆的”。

  这样的情况颇为普遍。国内最早设立本科家政学专业的吉林农业大学,2003年首届招收的37名学生,全部是“服从专业调剂”而来。该校家政学系主任吴莹告诉澎湃新闻,专业至今面临着“招不满人”的情况,“每年仍有近一半的学生是调剂过来的”。

  湖南女子学院教育与法学系主任邵汉清告诉澎湃新闻,该校2013年开始招收本科家政学专业学生时,志愿填报率为“零”,到了2018年,这一数据也仅为30%。为了留住学生,该校每年都会在新生入学后不久举办“产学对话沙龙”,邀请家政龙头企业高管与学生交流,让后者“亲身感受行业对专业人才的渴求”。

  朱晓卓认为,社会对家政专业有“误解”,认为毕业生要去一线当“保姆”。“招生难,归根结底还是观念问题。”胡道林认为很多家长不愿意孩子读家政专业,仅仅因为“名字不好听”。“大学生到家政企业里当老总、当管理人员、当培训人员,算大材小用吗?”胡道林说。

  除了生源问题,“师资缺乏”也考验着高校。吉林农业大学2003年开办家政专业时,专职教师就两人。谈及原因,吴莹表示,没人愿意到教师队伍里来,同时没有同样学历背景的师资。

  邵汉清介绍,目前高校家政学专业师资主要来源于其他专业,少部分则聘自台湾、香港地区或国外相关院校,“家政专业师资不足成为影响行业提质扩容的因素”。

  依托原有资源,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家政专业师资问题不大,但对于学生实习阶段的“行业导师”,学校仍需企业援手,要求“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甚至是“行业老总”。

  一定程度上,这能给学生带来“信心”。“之前有老总作为行业导师来学校讲创业史,说‘要把家里最好的车开过来’,证明这个行业是可以赚钱的。”朱晓卓说。此外,学校请来胡道林做专业“带头人”,开设家政培养工作室,选拔一些“真正想做这行的”单独培养。

  朱晓卓也感觉到了一些变化。“这几年,会有部分第一志愿填报家政专业的学生了,就是奔着行业来的。”朱晓卓说,尽管仍有学生“反感这个专业”,但有些孩子“看到了家政专业的希望”。正如家政专业学生转专业至护理等专业是常态,而偶尔有其他专业学生转至家政专业,便会让人“欣喜”。

  除了国家利好政策改观了社会对家政行业的刻板印象,朱晓卓将其中一部分原因归于优厚的配套措施。因为招不满学生,学校将剩下来的经费用作奖学金,因此,家政专业学生的奖学金比其他专业要高。此外,倘若学生就业时选择宁波家政企业,还会有额外奖励。“这么三年下来,拿到最高额奖学金的学生,能把学费全都抵消。”朱晓卓说。

  企业困惑:家政专业大学生怎么用、怎么留

  家政行业对人才的“饥渴”,令设有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吴莹介绍,目前所有毕业生在校招阶段就能“全部完成签约”。但就“家政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而言,企业和高校之间,认识略有偏差。

  三个阿姨董事长于方明对高校家政专业颇为关注,其所属公司也一直在招聘这些学生。他的一个感受是,部分家政专业毕业生“不接地气”,难以在企业立足。

  “理论的东西学得多,但对业务流程知之甚少。”于方明说,年前曾对宁波当地家政专业毕业生做过统计,发现“留在行业内工作的不足百分之一”。其举例称,2016年,三个阿姨曾向某高校招聘了四五名家政专业学生,“一年不到,全军覆没”。

  于方明建议,家政专业教育更应采取“职业教育”的教育方式,“三分理论,七分技能”。“虽然‘家政’逐渐成为一门学科,但它仍该以实操为主。”于方明称,如果大学生不懂“实操”,不清楚业务流程,即便在管理岗位上,也难做好。

  而从供给方来说,即便有了人,也有企业存在“不会用”的情况。胡道林注意到,很多企业觉得,给大学生开更高的工资,不划算;还有很多企业认为“现状挺好”,用不上大学生。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应舒凯声称与其同届的学生共有30多人,而据他所知,“朋友圈”中仍在家政行业工作的,仅有他自己了。“一个同学之前在某家政公司做得不错,但最后没有获得更好的岗位,上升空间被锁死,便跳槽到了别的行业。”应舒凯说。

  而在邵汉清看来,用人单位和雇主对家政专业毕业生的期待“缺乏理性”。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缺乏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设计和有针对性的使用计划,雇主对大学生从事家政服务心存疑惑,对自己所需要的服务内容、层次等并无清晰的了解,导致家政服务无法精准匹配。“企业要有自己的人才使用规划,否则很容易造成行业的人才流失。”邵汉清说。

  专业建设:避免“一拥而上”,要“各有特色”

  多名受访者认为,政策驱动之下,势必会有更多高校投入家政人才培养中,此时尤需注重差异化、层次化。吴莹表示,课程如何设置、师资队伍如何建设,对准备开办相关专业的学校来说,都应该审慎考虑,千万不能“一哄而上”。

  家政领域宽广,就已有相关专业的高校而言,专业建设大多细分到了不同方向。翻开林林总总的培养方案,会发现有的学校理论为主,而有的学校实践挂帅;有的学校向营养学倾斜,还有学校强调护理。

  湖南女子学院家政专业理论课占了大部分,实务方面也多是“家政人员培训与管理实务”之类的管理课程。邵汉清表示,这和专业的定位有关。“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在家政行业、企业从事管理和教育培训的人才。”

  作为国内首创家政学的高校,吉林农业大学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家政学的学科建制。家政学系主任吴莹介绍,从1996年创办“家政教育”函授大专班开始,学校已建成了全日制大专和本科、硕士在内的家政学体系。

  接受媒体采访时,吴莹强调,本科院校“一定要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而高职高专的这批孩子,只有部分可能会从事高端的一线服务,还有一部分人,可能就做产品的执行、监督、回访。

  相较之下,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家政专业则显得“专精”。“我们要培养懂健康技术的家政管理人员。”朱晓卓坦言,家政定位模糊,“路子千差万别”,学校最初设置专业时也“很尴尬”,经过探索,最终决定贴合本校特点,做“健康家政”。

  该校以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段区分学生的攻读方向,除了家庭照护、健康管理、人体结构与功能等通用的基础课,不同方向的学生会学到不同的课程。朱晓卓举例称,从结婚到孩子出生这段时间称为“筑巢期”,攻读这个方向的学生就会学到母婴照护、保育技能、催乳技能等课程。

  朱晓卓注意到,本科高校的家政学“更加聚焦教育”,而职业院校则“对应行业”。“这几年不是我们(职业院校)在适应本科,而是本科在改变、调整,探索怎么对接行业。”朱晓卓认为,家政领域广泛,每个学校只能根据自身特点去去调整方向。

  有的学校则直接与企业合作,探索家政“成人教育”。前段时间,三个阿姨相继和威海职业学院、吉林水利电力学院达成合作,成立“三个阿姨家政学院”。“我们跟高校合作,就是希望培养实操型的人才。”于方明称,合作学院属于成人教育,培养方案分为学历教育、技能教育两套,前者学制三年,招生对象定位到家政公司的老总和阿姨,而后者则是为了培养一批“金牌保姆”,对“阿姨”进行系统培训。

  上海开放大学有四十个校区,其中十六个校区均设有家政专业。“每一个校区都有一批家政公司前来合作,将自己的员工送到开放大学来学习。”该校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范军介绍,和全日制“先学习再工作的”培养方案不同,该校倡导“边学习、边工作”。他把这种教学模式称为“自我导向学习”,学员知道自己在工作当中缺什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弥补。

  范军告诉澎湃新闻,学员回到企业后,地位明显提升,普遍能从普通职员升为管理人员,甚至自己创业。“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学员)至少会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收入增加。”范军透露,在家政专业建设方面,学校积累了不少经验,“正打算开设本科专业”。“我们依旧想把本科的家政落脚在应用上,和全日制的本科院校区别开。”(澎湃新闻记者 何利权 李思文 实习生 段昱 夏沁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