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民做主:团泊镇河湖长制 奏响全民治水新乐章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6-20 15:26

  天津北方网讯:静海区团泊镇深化河湖长制实践,惠州家政13825404095以“全民共治”为核心,创新构建群众深度参与治理体系。充实“义务巡河员”机制,吸纳刘先生等热心群众化身“流动探头”,实现水环境问题即时发现、高效处置;畅通“民意直通车”,通过12345工单深度联络,推动投诉率下降。尤为突出的是,镇政府将群众诉求转化为重大民生工程,针对高频反映的排水系统短板,主动谋划并成功申报超长期国债项目,系统性实施河道清淤、景观化改造及露天沟渠管网化改造,实现“民声”与“国策”的同频共振。

  其经验彰显三大亮色:一是监督触角“全民化”,群众从旁观者变为治理主力军;二是诉求响应“闭环化”,建立“发现问题-精准整改-长效联络”链条;三是民生项目“战略化”,以国家政策资源根治系统性难题,为乡镇河湖治理提供“共治共享共赢”的鲜活样板。

  在河湖治理的宏大叙事中,基层乡镇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2024年静海区团泊镇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唯有真正唤醒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变“政府独奏”为“全民合唱”,方能实现河湖长治久清。团泊镇以“积极联系群众,扩大群众参与度”为核心引擎,通过创新机制、畅通渠道、凝聚民力,将河湖长制从文件上的制度转化为群众心中的自觉行动,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治水新路。

  一、 织密“民情网”:构建全域覆盖的群众监督哨

  河湖治理,监督是基础。团泊镇政府深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高位谋划,着眼实际,着力构建了一张覆盖全域、反应灵敏的群众监督网络。

  “流动的眼睛”——义务巡河员队伍扎根一线: 团泊镇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创新性地在辖区内公开选聘了一批像刘先生这样熟悉本地环境、热心公益、责任心强的村民担任“义务巡河员”。“刘先生们”的身影成为镇域水岸线上最活跃的风景。他们如同“流动的眼睛”,每日穿行于河道沟渠、水库塘坝之间,进行常态化、无死角的巡查。他们的职责清晰明确:紧盯水环境问题。从河道水体颜色异常、异味飘散,到岸坡垃圾堆积、违规垦殖,乃至隐蔽角落的生活污水偷排口,都在他们的严密监督之下。刘先生们不仅是问题的发现者,更是高效的沟通桥梁。一旦发现问题,他们通过专属微信群或直接电话,第一时间将现场情况精准报送至镇河长办及相应责任河长。更可贵的是,他们凭借深厚的“邻里情”和“本地通”优势,在问题初步处置、协调周边群众配合整改等环节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和助推器作用。刘先生的日常,就是全镇数位义务巡河员的缩影,他们让监督的触角延伸到最末梢。

  “无形的天线”——畅通无阻的民意反馈渠道: 团泊镇将群众呼声视为治水工作的“第一信号”。在高效办理上级转办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涉水环境工单基础上,更向前一步,主动深化服务。对于每一份市民通过12345反映的水环境诉求,责任部门在处理过程中不仅追求“事要解决”,更注重“心要贴近”。工作人员在处理工单时,会在征得市民同意后,主动留存其有效联系电话,甚至添加微信好友,建立点对点的长效联络通道。这一举措传递出清晰信号:“您的监督,我们不仅欢迎,更渴望持续!”工作人员会及时向市民反馈问题处理进展和结果,并真诚发出邀请:“如您发现新的水环境问题,欢迎随时直接联系我!”这种“一次投诉,长期联系”的模式,极大降低了市民后续反馈的门槛和时间成本,变被动接诉为主动纳谏。市民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更愿意成为水环境的“义务信息员”,大量潜在问题在萌芽状态即被“老熟人”直接报送处理,有效分流了12345平台压力,从源头上降低了同类问题的重复投诉率。

  二、 架起“连心桥”:打造双向奔赴的互动新生态

  监督只是起点,参与才是核心。团泊镇致力于将群众从问题的旁观者、投诉者,转变为治理的参与者、贡献者。

  “零距离”沟通——河长与群众的定期之约: 镇、村两级河长严格落实巡河履职要求,将巡河过程同时作为“群众见面日”。他们不再仅仅是沿河行走检查,而是主动走向在河边休闲、劳作的村民,在田埂边、在树荫下,与村民“唠家常式”地交流,耐心询问对河道治理的看法,认真记录大家反映的细微问题或改进建议。

  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拆除了无形的隔阂,让河长听到了最原汁原味的民声,也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河长就在身边、是为民办实事的。

  比如镇河长办在巡查过程中有居民反映云景庭院小区商业街雨水沟渠内漂浮生活垃圾,该沟渠位于道路绿化带内,清理难度大,严重影响水环境质量。镇河长办迅速核实情况,安排人员清理打捞,协调物业公司提高对周边垃圾桶的清理频次。

  不仅如此,为了保持水环境长期干净整洁,镇河长办为该处雨水沟渠安装禁止倾倒垃圾警示牌,随时接受群众监督举报,并联合镇执法队向周边商户发放明白纸,动员群众共同维护环境健康。长久下来,像这样的“某某处最近总有点异味”、“某某段雨后垃圾会冲下来”等尚未形成工单或巡河员未及上报的线索,就在这种轻松氛围中被河长敏锐捕捉并迅速安排核查处置。

  “国策”回应“民声”——争取国债项目根治基础设施短板: 在广泛倾听民意的过程中,镇河长办敏锐捕捉到一个高频出现的深层诉求:镇域雨水排水系统老化问题日益突出。多位义务巡河员、沿岸居民和通过12345、微信群反映问题的群众都提到:尤其五排支在内的部分河道淤积严重,雨季行洪不畅,易引发局部内涝;翔宇公园周边的景观沟渠水质波动大,亲水性不足;部分小区周边的雨水露天沟渠环境脏乱,异味扰民,且存在安全隐患。

  这些“里子”问题单靠日常保洁和应急清淤难以根治。镇政府高度重视这些来自基层、反映共性的声音,将其视为提升水环境治理水平、增强民生福祉的关键突破口,迅速组织乡村振兴办、城建办等相关部门,深入实地踏勘,系统梳理问题,科学论证方案。基于详实的群众反馈和专业的工程规划,镇政府果断决策,积极向上级争取政策支持。

  恰逢国家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团泊镇精准对标政策要求,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雨水排水系统问题为核心,精心编制申报材料,重点突出项目的民生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目前,该项目实施方案已完成初步设计,正在进行项目审批。这是群众意见推动政府决策、民生诉求上升为国家支持项目的生动实践,彰显了团泊镇河湖长制“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

  三、 共享“生态美”:书写群众满意的治水答卷

  以群众参与为核心的河湖长制实践,在团泊镇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水环境质量显著跃升: 在义务巡河员“火眼金睛”的日常盯防和群众“无处不在”的即时反馈下,大量水环境问题被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

  曾经困扰七排干河道的污水偷排问题得到溯源整治,污水收集管网得以延伸完善;河道及周边随意倾倒的生活垃圾现象因及时清理和后续管控而大幅减少。水质监测数据显示,八排干等主要河湖断面水质达标率稳步提升,部分河道水质类别实现跃升。水清了,岸绿了,鱼虾重现,白鹭栖息,群众直观感受到身边水环境的蝶变。

  群众满意度与参与度双提升: 群众参与渠道的畅通和诉求的切实解决,带来了信任感和获得感的直线上升。12345平台涉水环境投诉量同比下降超过43%,这并非问题减少的单一结果,更是大量问题通过义务巡河员上报、点对点联系等更直接高效的内部渠道得以快速解决的结果。更令人欣喜的是,在2024年区河湖长制民意问卷调查中群众景观满意度和日常管护工作满意度较高,综合成绩获得全区第四名的好成绩。越来越多的村民像刘先生一样,主动询问如何加入义务巡河员队伍。群众从“站着看”到“跟着干”,真正成为河湖管理保护的主人。

  治理效能与基层善治互促共进: 河湖长制的高效运行,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整体效能。义务巡河员、12345深度沟通等机制,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初期,减轻了后续治理的行政成本和难度。通过治水这一纽带,密切了干群关系,增进了社会和谐。村民在参与河湖治理的过程中,对集体事务的关注度、公共规则的遵守意识普遍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得到提升,为其他领域的乡村治理奠定了良好基础。河湖长制成为撬动基层善治的有力支点。

  启示与展望:

  团泊镇的生动实践深刻昭示:河湖长制的生命力在于群众参与,其持久力在于共建共享。通过制度化吸纳群众监督、情感化密切群众联系、战略化响应深层需求,成功构建了“发现问题靠群众、解决问题为群众、治理成效由群众评判”的良性循环。这为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在乡镇层级深化河湖长制、走好治水兴水的群众路线,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未来,团泊镇将继续深耕“全民治水”沃土,进一步拓展参与形式、提升参与深度、强化参与保障,让“共治、共建、共享”的河湖治理新画卷在团泊大地上愈发绚丽多彩,让新时代团泊镇河湖长制的“枫桥经验”具象化,为绘就“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乡村振兴生态底色贡献更强力量。(津云新闻记者 赵颖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