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这样一段民谣:
小针扎,保安保洁13825404095扎米花,有亲戚,来到家。
搬个板凳你坐下,拿个烟袋你哈哈。俺到家后逮鸡杀。
鸡说:半夜打鸣喉咙哑,你咋不杀那个马?
马说:备上鞍子上九州,你咋不杀那个牛?
牛说:耕田犁地不能歇,你咋不杀那个鳖?
鳖说:不吃你的粮,不住你的房,你咋不杀那个羊?
羊说:吃斋好善不改口,你咋不杀那个狗?
狗说:看家守门不敢逃,你咋不杀那个猫?
猫说:捉鼠钻了一头泥,你咋不杀那个驴?
驴说:推套磨,落麦麸,你咋不杀那个猪?”
猪说:“你杀俺,俺不怪,俺是阳间一道菜。”
正当其他动物相互推诿之时,老猪“俺是阳间一道菜”的自白,相信让许多吃货感动得口水直流。这也恰恰反映了猪肉在中国人餐桌上,几乎无可感动的江湖地位。俗语道,百菜不如白菜美,诸肉还是猪肉香。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猪肉是接受度最高的肉类。乃至于未加说明的说“吃肉”,基本上就是指“吃猪肉”。近几年来,中国人吃的猪肉占了全部肉类消费的六成以上,比牛肉加羊肉消耗的总量还要多出几倍。
中国人饲养猪,至少已经有了上万年的历史了。在距今9000年的贾湖遗址中,就发现了殉葬家猪的骨骸。然而,猪成为餐桌的主角却非一帆风顺。事实上,这是一场持续了2000年的逆袭!
先秦时期,吃肉这种事基本是大人物才享有的待遇。依据《论语》,有权有势的阳货在讨好孔子时,送的是一头猪。而孟子给梁惠王画的“国家建设理想蓝图”是“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顿时觉得作为一个现代的吃货简直太幸福了……)
而且,古人吃肉等级还有严格的界定。《国语·楚语下》说:“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礼记·王制》也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猪、牛、羊三者的PK中,猪肉处于最下风。
汉代,养猪业出现了一个技术突破:“猪圈”被使用和推广。在此之前,养猪的方式和养牛羊相似,是需要放牧的。由于只有猪最能适应拥挤的舍饲,这个技术革新为猪肉后来的翻盘埋下了伏笔。然而,真正翻盘的时间要等到一千年以后。
汉代陶猪圈
魏晋开始,羊肉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成为中国人肉食的第一来源。南北朝时期的《洛阳伽蓝记》称“羊者是陆产之最”。唐代文人笔下经常出现的是“羊羔美酒”,猪肉却鲜有提及。《太平广记》中有关唐代肉类的记述总共有105处,羊肉独占47处,而猪肉只有12处便可见一斑。
当然,这段时间里也不乏喜欢吃猪肉的人。比如说,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王济以人奶喂猪,所以他家的清蒸猪蹄膀味道十分鲜美,据说连皇帝也大感惊讶。而阮籍在母亲葬礼期间,吃猪肉喝酒的事情,则一度登上了八卦杂志的头条。
宋代,羊肉继续担任着行业的领跑者。而猪肉的地位则比较尴尬。如苏东坡《猪肉颂》所说:“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以御膳房的数据为例,宋真宗时御厨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时每天要宰280只羊,英宗朝减少到每天40只,到神宗时虽然引进猪肉消费,但御厨一年消耗“羊肉43万4463斤4两”,而猪肉只用掉“4131斤”。不过,与宋对峙的辽国、金国则比较喜欢吃猪肉,边境贸易出现了以羊换猪的情况。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
明代,中国人口出现了高峰。由于人多地少的缘故,饲养用地少,产肉量大的的猪肉开始占了上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写道:“猪,天下畜之。”永乐年间留下的一份御膳菜单显示食材包括羊肉5斤及猪肉6斤,猪已是后来居上;
顺带一提,明代还出现了一小段“禁猪期”。事情的始作俑者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娱乐精神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禁止大家吃猪肉的原因是,皇帝本人姓朱,而且还属猪……还好,这个事情弄了三个月就偃旗息鼓了,并没有影响猪肉超越羊肉的大局。
清代之后,猪肉已经完全占据了肉类NO1的位置。大吃货袁枚则将猪封为“广大教主”,以彰其德。《随园食单》中,猪单独列为《特牲单》,相关的菜有43种之多。所谓“猪用最多,可称‘广大教主'。宜古人有特豚馈食之礼。”而牛羊肉则归为《杂牲单》中,“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时有之之物。然制法不可不知。”
而今,对于许多来说,猪几乎成了肉的代名词。而荷兰设计师克里斯汀.梅因德斯马的《PIG05049》却向我们介绍了,猪除了提供肉之外的185种用途,从军火到人造器官让人叹为观止。在未来,这种陪伴了我们多年的动物,或许还有更多的可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