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宫御厨做饭有严格要求,除了层层监督,还有三条铁律不能违背
2021-09-19 10:21
清代负责皇帝膳食的机构叫御膳房,隶属于内务府。虽然御膳房名字听起来高大上,可实质上也还是个厨房,说到底就是一帮子厨子们生火做饭,照样离不开油盐酱醋。只不过和民间不同的是,御膳房的御厨们在做饭时要严格按照祖制来,有很多规矩必须要严格贯彻落实。
清宫中菜点与一般的民间菜的主要区别,主要有三点:
其一,不得任意搭配。一般的民间菜,从配料上可以随意增减。比如八宝菜,民间酒楼的做法都不一样,只要凑上八个品种的材料即可,种类也可以不限。但是宫中菜点,只限八个规定的品种,不得任意更换代用。
其二,主次关系要严格区分。例如做鸡时,无论使用某种调料、材料,必须保持鸡的本来味道,不能影响鸡的原味。因为菜的主体是鸡,改变了鸡的味道,就不成菜了。只是中看不中吃,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其三,调味料纯一化。宫中御膳房使用的调料,不许任意下锅,例如做鸡汤,除了鸡外,不许添加别的肉料,而一般民间菜的做法,大都会在锅里放进排骨汤等为调料。而在御膳房里一向不用猪汤。
此外,御厨们做菜时还得有明确的分工,一个菜品配菜、烹饪都要不同的人来完成,而且边上还有内务府派来的官员全程监督,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皇帝的饮食安全,杜绝有人从中动手脚而危害皇帝的性命。可以说,在宫中当御厨并不是一份轻松的差事。
不过话又说回来,御厨们虽然受到种种的限制,可背靠内务府这棵大树,要想发点小财倒也不难。按例,御膳房是专供皇帝饮食的,可是皇帝有时高兴,御膳房就要为宫中的皇后、妃嫔以及外廷大臣赐筵作好准备。宫廷赐筵时有发生,尤其是那些受宠的妃嫔,赐筵更多。宫外的赐筵很少,但是为宫外大臣赐筵,就是御厨们受赏发财的好机会。比如,慈禧曾赐给袁世凯一只鸭子,膳房做好后送给袁世凯,袁世凯马上赏了一万两白银。
御膳房中的御厨,大部分是内务府的旗人,乾隆时代,从江南来了一部分。他们的职务都是终身世袭的,有清一代,这种制度从未改变。
御厨的家属,按照内务府的安排大部分住在西郊海淀,这些人成了特殊阶级,生活也很富裕。一般人都认为,御膳房的厨师待遇很高,其实不然,最好的御厨能拿到七品官的俸禄,普通厨师每月不过二、三两银子,这和当时一个青壮年的百姓收入相差无几。当然,他们还有其他的收入。
北京地安门外,距离皇宫内廷最近,是内务府旗人的根据地。这里就有许多人专靠宫廷内部关系从事商业活动,这些人中很多是御厨们的家属、亲友,靠着这层关系,他们拉拢买卖,贩卖蔬菜果品等,获得可观的回报。
另外,御厨们还会勾结地安门外的饭馆,把皇帝吃剩下的菜品打折销售给他们。据说,有的酒楼专门经营宫中的剩菜剩饭,而且生意十分红火。这也不难理解,皇帝毕竟不是老百姓,一顿饭下来连菜汤都给喝了,绝大多数菜都是原封不动的。况且,对于京城的百姓来说,能吃到皇帝的御膳那该是多大的福分,谁都想尝一尝不是。
还有一点也要指出,明清两代皇帝对御膳房中御厨相对比较看重,尽管他们也是下人或是家奴,但毕竟是做饭的,不能得罪。朱元璋就曾告诫过子孙,宫廷里最不能得罪就是御厨。因此,整体来看,御厨这个群体在宫廷里的地位还算可以,至少不会像太监、宫女以及其他杂役那样,不被当人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